|
|
|
靈芝概論
|
 |
靈芝屬(學名:Ganoderma),又稱木靈芝、神芝、芝草、仙草、瑞草,廣義上靈芝包括靈芝科及其近緣科屬的種類,狹義上則是指廣泛栽培的特定種類。
中國古代認為靈芝具有長生不老、起死回生的功效,視為仙草。
紫芝含麥角固醇(Ergosterol)、有機酸(順蓖麻酸、延胡索酸等)、氨基葡萄糖、多糖類、樹脂、甘露醇等。
赤芝含麥角固醇、樹脂、脂肪酸、甘露醇和多糖類,又含生物鹼、內酯、香豆精、水溶性蛋白質和多種酶類。
赤芝菌蓋為腎形,上面赤褐色,有漆狀光澤和雲狀環紋,下面為淡黃色,有許多細孔;紅褐色有光澤的長菌柄。
靈芝主要分布在中國、朝鮮半島和日本。在中國,靈芝一詞最早出現在東漢張衡《西京賦》:「浸石菌於重涯,濯靈芝以朱柯」之中,但在更早的先秦古籍中就有有關於靈芝的記載。訖今發現最早關於靈芝的詳細記載的書籍是《太上靈寶芝草品》,此書介紹靈芝的服食和指導採集靈芝的圖譜,《太上靈寶芝草品》又是《道藏》的一部分,而《道藏》又是道教典集總集,所以靈芝在道教上又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。成書於東漢末年的《神農本草經》則更側重於靈芝的藥理藥性的介紹,《神農本草經》說靈芝:「養命以應天,無毒,多服久服不傷人,輕身益氣,不老延年。」。明代李時珍所著的《本草綱目》則對所收芝類有青芝、赤芝、黃芝、白芝、黑芝、紫芝,亦為六種,每種均按釋名、集解、正誤、修治、氣味、主治、附方等項,詳加註解。
生長環境
靈芝一般生長在濕度高且光線昏暗的山林中,主要生長在腐樹或是其樹木的根部,而不是像一些文藝作品中介紹的長在松柏的枝上。靈芝不是植物,自身不能進行光合作用,只能從其他有機物或是腐樹中攝取養料。靈芝是一種堅硬、多孢子和微帶苦澀的大型真菌。當達到成熟期的靈芝就會噴出粉狀的孢子,從而進行繁殖。現在野生的靈芝已經很少見,且質量不容易控制,當今以中國海南島產量最多,菌種最豐富,市場上大部分都是人工種植的,中國比較出名的人工種植靈芝的產地是福建省武夷山。另台灣研究靈芝較出名的靈芝產地有臺北、石碇與花蓮。
靈芝的分類學新發現
靈芝是中國著名的藥用蕈類,世界上年產值1000億新台幣。數十年來,國際上一直以 Ganoderma lucidum 作為靈芝的學名。然而,經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吳聲華博士進行兩岸學術合作,發現東亞地區栽培的靈芝為世界新種。靈芝的正型標本採自湖北武漢附近森林,保存於台灣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。
取自維基百科
|
|
|
|